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標題: INTC 英特爾 [打印本頁]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8-12-18 15:41     標題: INTC 英特爾

晶片製造大廠英特爾 (INTC-US) 在週一 (17 日) 表示,計劃開始在美國奧勒岡州、愛爾蘭和以色列擴建工廠,以因應未來的需求。

英特爾目前已經是奧勒岡州最大的企業雇主,在華盛頓縣有 20000 名工人。兩年前,英特爾在希爾斯伯勒建造了一個名為 D1X 且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研究工廠。

週一 (17 日) 英特爾發布公告表明,估計將會有另一次大規模的擴建,這可能會在奧勒岡州投資數十億美元,並在整體經濟成長放緩的情況下,為該州的經濟創造顯著的推動力。

從英特爾在 2015 年向州政府提交的長期計劃來看,英特爾有可能進入 D1X 的第三階段,與前兩階段的工廠直接相鄰。或者,英特爾可能會重新配置舊工廠以增加產量製造新一代晶片。

英特爾表示,將在 2019 年提交在奧勒岡州擴張的計劃,在此之前不會透漏更多細節。華盛頓縣和希爾斯伯勒表示,該公司目前尚未提交任何相關許可文件。

「準備好額外的晶圓廠空間將有助於我們更快地響應市場需求的上漲,並使時間縮短,讓供應量提升 60% 左右。」英特爾副總裁及製造業務經理 Ann Kelleher 表示。

受惠於數據中心的蓬勃發展,英特爾晶片大量運用在高階運算電腦中,且 PC 和筆電的銷售意外強勁。英特爾預測,今年的銷售額將為 712 億美元,較 2017 年成長 13.4%,遠超過該公司先前在 2017 年初的預測。

Kelleher 在週一 (17 日) 時表示,英特爾預期,部門需求都將不斷成長,包括新的車用相關科技、無線網絡系統和人工智慧。有鑑於此,英特爾決定擴展所有主要生產基地。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和幾個月裡,我們將通過討論並獲得許可,與當地政府和社區合作。」Kelleher 表示。

英特爾股價在週一盤後交易中小漲 0.32%,收在 47.23 美元。該股在過去一年的交易價格落在 42.04 美元至 57.60 美元之間。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8-12-18 15:45

[attach]1661[/attach]

[attach]1662[/attach]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8-12-18 16:42

DRAM、面板都在減產,獨CPU在擴廠
作者: chends    時間: 2018-12-18 22:14

Intel 也生產Flash,不過主要是在企業級別& Data center的SSD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8-12-19 18:10

英特爾宣布:將關閉「晶圓代工業務」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8/12/19 17:570

相關個股台積電225.5+1.35%
知名美國半導體科技部落格《SemiWiki》作者 Daniel Nenni 週一 (17 日) 表示,英特爾公司 (INTC-US) 已在 Semiwiki 舉辦的科技論壇上,表示將關閉旗下的客製化晶圓代工業務。

Daniel Nenni 表示,其實英特爾此一決定並不讓人意外,因為英特爾打從一開始決定進軍晶圓代工,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選擇,Daniel Nenni 認為,英特爾向無晶圓廠 IC 設計開放製造服務,本來就會分散英特爾在製造處理器的核心競爭力。

Daniel Nenni 指出,生態系統才是代工業務的一切,是一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之產業,與時間、金錢和技術緊密相連,而英特爾似乎低估了這些事情的重要性。

以邏輯晶片商阿爾特拉 (Altera) 為例,Altera 曾是英特爾代工業務的主要客戶,而 Altera 在給英特爾代工之前,就是將晶片交予台積電 (2330-TW) 代工,但在台積電為賽靈思 (Xilinx)(XLNX-US) 提供了與 Altera 相同的代工服務之後,Altera 與台積電的關係即逐漸惡化,隨後 Altera 14 奈米即轉單給英特爾代工,而 Altera 最終也被英特爾以 167 億美元高價收購。

當時英特爾為 Altera 代工的 14 奈米晶片,就是英特爾 14 奈米製程的第一個產品,優先級別是當時最高的,而這也使得英特爾延後自己的 14 奈米晶片設計,優先生產 Altera 的 14 奈米晶片,當時 Altera 14 奈米 FPGA 晶片在密度和效能上都是超越賽靈思的 16 奈米晶片,是一相當具有競爭力之產品,但是也因為這個緣故,英特爾也延宕了自己的 14 奈米製程晶片之生產。

英特爾並於週一 (17 日) 宣布,計劃開始在美國奧勒岡州、愛爾蘭和以色列擴建工廠,以因應未來的晶片需求,英特爾並表示,將在 2019 年提交在美國奧勒岡州擴廠的計劃,但在提案之前,無法透漏更多細節。

英特爾副總裁及製造業務經理 Ann Kelleher 僅表示,將準備好擴展額外的晶圓廠空間,這有助於英特爾更快地響應市場需求的上漲,並使時間縮短,讓供應量提升 60% 左右。

市場人士分析,英特爾 2019 年於奧勒岡州擴廠的計劃,即是為了填補當前英特爾 14 奈米的產能缺口,因目前英特爾處理器早已大缺貨一段時間,而在缺少英特爾處理器供應的這段時間裡,市場多以 AMD 處理器做替代。


[attach]1683[/attach]

英特爾全球產能分布圖 藍:英特爾晶圓廠 綠:英特爾封測廠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8-12-19 18:13

台積電對手只剩三星了,很快就天下無敵!
作者: studentHank    時間: 2019-1-29 15:24

[attach]3092[/attach]
最近剛換電腦,舊CPU E8400換I5
作者: sywang33    時間: 2019-3-11 14:36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87593?order=3

儘管英特爾 (INTC-US) 在 2018 年的財務狀況令人印象深刻,銷售額成長了 13%,獲利成長了 32%,然而卻並未反應在股價上,在過去 12 個月中英特爾股價一度下跌 19.5%。投資者擔心,在該公司執行長長期缺席和市場競爭的威脅下,英特爾的科技領先地位受到挑戰。

不過有報導認為,這些風險可能過於誇張,並且已經反應在股價上。今年 1 月份,英特爾任命 Bob Swan 為新任執行長,而在技術方面,英特爾則聘用資深晶片設計師 Jim Keller 和 Raja Kodur。

Jim Keller 可能成為英特爾十幾年來最重要的新成員。這位工程師曾構建了市場突破性的晶片設計,打造了蘋果 (AAPL-US)iPhone 的心臟,並於危難中拯救過超微 (AMD-US)。英特爾在去年 4 月聘用 Jim Keller 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所有矽產品開發。

「很少看見有晶片設計師可以為處理器市場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成功。」在 Mercury Research 研究晶片產業將近 25 年的 Dean McCarron 表示。

早在 1989 年,Keller 便參與了後來影響深遠的 Alpha 處理器晶片的建構。而後在 2008 年帶領蘋果團隊創建了作為 iPhone 心臟的 A4 和 A5 處理器。2012 年他再次作為執行副總裁和首席處理器架構師回到 AMD,扛起全新微架構處理器 ZEN 的開發研究,帶領公司復活重回處理器市場競爭。

而在 1 月份新上任的執行長的 Bob Swan,在上任第一天便向員工表達了前進的決心,「我們的執行必須且一定改進。我們的客戶指望著我們。」

Swan 表示:「英特爾的核心優勢在於深厚的技術和工程人才。我們擁有一個令人驚艷的工程組織,以及經驗豐富的領導階層,以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和更大的發展。而我的工作就是支持他們,為客戶提供全新的產品。」

有鑑於英特爾目前 10 奈米晶片製造一再延遲,Swan 對此特別關注。該公司計劃在 2019 年底前開始向市場供貨 10 奈米晶片,而競爭對手超微則計劃在今年年中推出 7 奈米晶片。從短期來看,超微在利潤豐厚的服務器晶片市場中贏得大量業務,但英特爾卻得到喘息的空間。

大摩認為,在收購和企業支出方面,Swan 將比以前的英特爾執行長更有紀律,將會推動英特爾的股價和獲利大幅上升。大摩對英特爾股票的目標價格設為 64 美元,較周五 (8 日) 收盤價 52.48 美元高出 22%。

報導中認為,創新仍然是股票回升的關鍵,而在這方面不應低估 Keller 所帶來的力量。
作者: sywang33    時間: 2019-3-11 14:37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82842?exp=a

據外媒報導,儘管蘋果 (AAPL-US) 官方尚未正式表態,但是一些開發商和英特爾 (INTC-US) 高管私下表示,預計蘋果將在 2020 年放棄英特爾的晶片,轉而採用自家的 ARM 架構的處理器晶片。此項報導也呼應了蘋果將於 2020 年推出搭載自家處理器晶片的 Mac 筆電的報導。

據稱,蘋果「Marzipan」計畫希望到 2021 年能夠創建一款通用於 iPhone、iPad 和 Mac 的應用軟體,讓開發者一次就能開發 iOS 跟 macOS 雙平台 App。目前可以說是蘋果將所有設備轉向單一應用程軟體的過渡。去年,蘋果將幾款 iOS 應用程式,例如語音備忘錄、股票和家庭等 App 移植到 macOS 平台。今年,蘋果也計劃將 iPad 應用程式轉換到 macOS,並預期在 2020 年將 iPhone 囊括在內。最終目標在 2021 年達到開發者只要做一個 App 就能適用於任何蘋果平台上。

這項轉變將大大增加 Mac 應用程式可用的數量,並且減少開發人員為創建 Mac 應用程式而必須投入的工作量,同時更好的統一所有蘋果設備的操作系統。

有傳言指出,蘋果開始轉向自家 ARM 晶片,多是由於英特爾晶片的生產延遲導致 Mac 產品的延遲。憑藉自家的 ARM 的晶片,蘋果將不會受到英特爾晶片發布週期的束縛。

蘋果已經為 iPhone 和 iPad 製作了自家的 A 系列晶片,並且在最近的 Mac 中也有搭載 T2 晶片。在 iMac Pro 和 2018 MacBook Pro、MacBook Air 和 Mac mini 中的 T2 晶片整合了多個組件,包括系統管理控制器、圖像訊號處理器、SSD 控制器和 Secure Enclave 加密裝置。Secure Enclave 加密裝置為 MacBook Pro 中的 Touch Bar 和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中的 Touch ID 提供密碼和指紋保護的功能。

報導中認為,蘋果是英特爾的主要客戶,佔英特爾年收入約 5%,因此蘋果轉向自家 ARM 晶片對英特爾來說將是一個打擊,但從長遠來看對用戶來說是更加有利。然而,對開發人員來說需要一段調適時間,因為市場上仍有用戶使用舊型的 Mac 電腦,開發人員必須開發同時支援新舊不同的 Mac 電腦,及新舊不同的 Mac OS,因此英特爾與蘋果的合作短時間內似乎並不會結束。
作者: sywang33    時間: 2019-3-12 10:49

這裡有 INTEL 新的資深副總裁 Jim Keller 的輝煌史
https://technews.tw/2019/03/09/jim-keller/

劍氣縱橫三萬里,一劍光寒十九洲(註)。

秋,寒風颯颯,單人獨劍的俠客流浪於江湖。這往往只是武俠小說的場景,但在詭譎如江湖的處理器市場,也有一名俠客靠一身功夫周遊天下。他出身歷史悠久的電腦名門,曾為蘋果(Apple)打造 iPhone 的心臟,更兩度單騎救主拯救超微(AMD),改寫處理器行業的歷史。雖然學歷只有電機學士,成就卻海放業界多如繁星的碩士博士。聲名顯赫的他早就能盤據一方,但偏偏孤身流浪在江湖間,他就是處理器界的遊俠 Jim Keller。

出身名門──迪吉多出道
1990 年代的電腦市場還是 IBM、迪吉多(DEC)、惠普(HP)和康柏(Compaq)爭雄的時代,Jim Keller 正來自老牌電腦豪門迪吉多。迪吉多早在 1957 年就創立,並在 1970 和 1980 年代成為技術最頂尖的電腦公司之一。1991 年的迪吉多是全球第二大電腦公司,擁有超過 10 萬名員工,聲勢如日中天。

為了接班輝煌一時但日漸落伍的 VAX 處理器,迪吉多在 1989 年開始研發後來影響深遠的 Alpha 處理器架構。1992 年推出的 Alpha 處理器是第一個非 32 位元擴充,純粹 64 位元的處理器架構。這款處理器帶給研發團隊重要的經驗,Jim Keller 也參與 Alpha 21164 和 Alpha 21264 兩代處理器的設計,奠定未來行走江湖的基礎。可惜性能優異的 Alpha 處理器在市場失利,無法阻止迪吉多的殞落。
大型電腦走向個人電腦的趨勢讓迪吉多招架不住,一連串虧損讓迪吉多在 1998 年被康柏電腦收購而走入歷史。雖然康柏沒放棄 Alpha 處理器,但不少才華洋溢的工程師離開團隊,Jim Keller 也在此時離開沒落的師門,踏出闖蕩武林的第一步。

雙雄爭霸──AMD 對決 Intel
迪吉多的人才出走都看在 AMD 執行長 Jerry Sanders 的眼裡,這對他可說是天賜良機。「人才第一,產品和獲利都會隨之而來」,是這位豪邁 AMD 掌門人的名言,他自然不會錯過這批武功卓絕的高手,讓 Jim Keller 在內的迪吉多 Alpha 團隊成員將天賦帶到加州。

1986 年英特爾(Intel)為了獨佔處理器市場而撕毀與 AMD 的協議,拒絕提供 i386 處理器的技術。這不只終結雙方 4 年的合作關係,更開啟兩大門派 30 年的龍爭虎鬥。AMD 的資本和技術都不如 Intel,開戰後只能以低價和高性價比搶佔部分市場,但始終一路挨打。AMD 只能貼著「次級品」和「複製品」的標籤,在 Intel 的陰影下苟且偷生。然而黑夜後終將黎明,Alpha 團隊的援軍即將吹響反攻號角,號角的名字就叫 K7。

由 1996 年就從 Alpha 團隊帶槍投靠的 Dirk Meyer 領軍,整合前一代 K6 處理器團隊和迪吉多的外援,設計全新 K7 處理器架構。團隊一員的 Jim Keller 除了提供 Alpha 處理器的經驗,還開發 HyperTransport 匯流排技術提高通訊速度,立下赫赫戰功。1999 年 6 月 K7 處理器以速龍(Athlon)之名登場,以 Alpha 21264 處理器為基礎成功融合 AMD 自家技術,成為當時速度最快的處理器,銷售也大有斬獲。

K7 一役嶄露頭角的 Jim Keller 旋即接下主導 K8 處理器架構的重任,化身對抗 Intel 的神兵利器。K8 處理器架構站在 K7 的肩膀上,增添兩項突破性變革。首先是將記憶體控制器設計在處理器內部,讓過去需要繞道北橋晶片傳輸資料的記憶體和處理器直接互通,大大節省傳輸時間,連帶提升處理器效能。第二是 Jim Keller 帶領團隊設計出第一個 64 位元的 x86 指令集,也就是日後成為主流的 x86-64。作為率先引入 x86-64 的處理器架構,K8 堪稱 AMD 的重大里程碑,象徵過去只能看著 Intel 車尾燈的 AMD,首度躍居業界的創新者。

AMD 以殺手鐧 Athlon 在市場上大破內憂外患夾擊下的 Intel,並在 2003 年乘勝追擊推出 K8 處理器第一代產品 Athlon 64,徹底壓制 Intel 的奔騰 4(Pentium 4)處理器。Intel 執行長甚至被逼得為了取消新處理器上市而道歉,AMD 的鋒頭一時無兩。擊潰 Intel 的頭號功臣 Jim Keller 並未留戀於勝利,反而在 1999 年 K8 處理器架構完善後就離開 AMD,如遊俠一般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闖蕩江湖──從 SiByte 到 PA Semi
擊敗 Intel 後 Jim Keller 加入前輩的 MIPS 處理器公司 SiByte。SiByte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Daniel W. Dobberpuhl 曾是迪吉多資深工程師,領導前三代 Alpha 處理器團隊,更在 1998 年被雜誌封為「塑造半導體業未來的 40 人」之一。Jim Keller 轉戰 SiByte 不久後,半導體大廠博通(Broadcom)就在 2000 年收購 SiByte,他也成為博通的首席處理器架構師。

大前輩 Dobberpuhl 在 2003 年以設計高速低功耗微處理器獲得固態電路獎,這個獎項被視為業界最高榮譽,也象徵他大師級的地位。當時近 60 歲的他衝勁不減,得獎同年就離開博通創辦半導體公司 PA Semi,隔年 Jim Keller 也從博通跳槽 PA Semi。他在 PA Semi 累積研發 Power 架構處理器的經驗,直到公司再度被收購。買下 PA Semi 和整個研發團隊的不是別人,正是準備稱霸科技業的蘋果。

武林第一門派──蘋果君臨天下
或許是想挑戰不同領域,也可能只是浪子情懷作祟,Jim Keller 離開迪吉多後再也不曾在同家公司待滿 5 年。漂盪於電子業江湖的他,總在成功後轉身尋找下個戰場。2008 年在 PA Semi 工作 4 年後,隨著收購案改為新東家蘋果效力。

PA Semi 收購案一傳出,媒體不約而同的猜測蘋果試圖擺脫對三星(Samsung)的依賴,想自行設計處理器。收購案前一年蘋果推出首款 iPhone,揭開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序幕。當時蘋果根本沒有設計晶片的人,遑論在產品上搭載自家晶片,只能使用三星的晶片。iPhone 一炮而紅後,為了讓 iPhone 有更強的心臟並組建自己的團隊,蘋果看上研發陣容堅強的 PA Semi,這支勁旅也成為未來蘋果晶片設計團隊的核心。

蘋果的成功自然有賴劃時代的設計和軟體,但強大的晶片也功不可沒。Jim Keller 和 PA Semi 的人馬加入後,蘋果端出了系統單晶片(SoC)處女作 A4。A4 最初應用於新產品 iPad,後來用到 iPhone 4 身上。Jim Keller 和團隊在 A4 後設計出蘋果第一個雙核心處理器晶片 A5,A5 同樣先用於 iPad 2,後來應用到 iPhone 4X 和 iPad mini 等其他產品。A5 採用 ARM Cortex A9 架構,傲人的雙核心和大幅升級的繪圖晶片(GPU)讓 A5 擁有剽悍的性能。換上 A5 心臟的 iPad 2 效能號稱是初代 iPad 的兩倍,更狠狠打趴所有當時的 Android 平板。
正當蘋果準備從 ARM 公版架構的 Cortex A 轉移到自主架構的 Swift,進入新一代 A6 處理器時,Jim Keller 跳下蘋果這艘升空的火箭再度展開冒險,等待他的是熟悉不過的戰場。

單騎救主──強勢回歸 AMD
2012 年 8 月 1 日,AMD 任命 Jim Keller 擔任執行副總裁暨處理器首席架構師,正式宣告處理器遊俠的鳳還巢。回到闊別十多年的老東家,昔日帶隊設計 K7 的 Dirk Meyer 已經遠去,AMD 更被宿敵 Intel 踩在腳底。當年 AMD 絕地逆襲後叱咤一時,甚至有徹底翻盤的態勢,不過 2006 年局勢起了變化。Intel 開啟鐘擺戰略大步追趕,讓 AMD 短暫的優勢灰飛煙滅,打得 AMD 賣掉晶圓廠才能苟延殘喘。AMD 後續主打的推土機(Bulldozer)系列架構又被 Intel 全面擊潰,淪為市場和用戶的笑柄。
窮途末路的 AMD 一般人大概避之唯恐不及,Jim Keller 卻選擇在最慘烈的時刻回歸,帶領 AMD 背水一戰。重返 AMD 的 Jim Keller 已非壯年,而是步向衰老的 53 歲中年,但他還是救世主般一肩扛起全新微架構處理器 ZEN 的開發,並主導 ARM64 架構 K12 的研究。他將從推土機開始引入的 CMT 技術砍掉重練,改用死對頭 Intel 的 SMT(同時多執行緒)技術。ZEN 核心處理器比前一代的挖掘機(Excavator)架構效能提升 52%,並設計全新暫存系統,功耗和散熱也表現優異。

2017 年 ZEN 處理器架構的產品銳龍(RYZEN)上市,不只宣告 AMD 的復活,更終結 Intel 宰制處理器市場的時代。RYZEN 的橫空出世強勢衝擊 Intel 的霸業,強大性價比海放 Intel 產品並席捲處理器市場。過去 AMD 的崩盤讓 Intel 在市場姿態甚高,新產品升級的幅度像擠牙膏而被用戶戲稱為「牙膏廠」。來勢洶洶的 RYZEN 讓 Intel 收起難看的嘴臉大力促銷,Core i7-6950X 甚至一口氣調降 300 美元,可見 RYZEN 帶給 Intel 壓力之大。此後 AMD 高歌猛進,剩下的就是進行式了。

未完待續
讓 AMD 浴火重生的 Jim Keller 呢?他又走了。如同當年沒看到 K8 完成就離開,他在 ZEN 架構基本完成的 2015 年 9 月再次引退。原本傳聞 Jim Keller 將加入三星,最終他在 2016 年投入 Elon Musk 麾下,出任特斯拉(Tesla)的自動駕駛硬體工程副總裁。不過 Jim Keller 沒在特斯拉待太久,任職一年多又重返處理器戰場,只是這次轉向另一邊。

Intel 在 2018 年 4 月宣布 Jim Keller 將加入並擔任資深副總裁,負責所有矽產品的開發。「Jim 是業界最受尊敬且富有遠見的微處理器架構師,也是最近加入 Intel 的頂尖科技人才。」Intel 用戶端與物聯網及系統事業群總裁 Murthy Renduchintala 這麼說。遊歷各處的他已成為一代宗師,並兩度於危難中救主,隻手改寫處理器產業的歷史。雖然已經高齡 60 歲,加入 Intel 的 Jim Keller 繼續迎向下一個挑戰。遊俠的江湖,未完待續。

儘管英特爾 (INTC-US) 在 2018 年的財務狀況令人印象深刻,銷售額成長了 13%,獲利成長了 32%,然而卻並 ...
sywang33 發表於 2019-3-11 14:36

作者: sywang33    時間: 2019-4-17 21:14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760203?from=udn-relatednews_ch2

英特爾(Intel)宣布,將退出5G智慧手機數據晶片事業,未來將淡出原已進軍多年的智慧手機晶片市場。
主要客戶蘋果才剛宣布和恢復採用高通晶片,英特爾隨即宣布,將退出5G智慧手機晶片市場,並完成對目前晶片和PC用5G晶片相關商機的評估。

英特爾發布新聞稿說:「英特爾將繼續配合維持對目前客戶在現有4G智慧手機數據晶片產品線的承諾,但預計不會在智慧手機領域推出5G數據晶片產品。」英特爾原本計劃2020年推出5G數據晶片。

英特爾表示,將繼續投資5G網路基礎建設事業。

Lynix證券分析師曾估計,英特爾在對蘋果的數據晶片銷售上,即使單就營業利益而言,也大約是損益兩平,因此,「若英特爾在蘋果的市場流失給高通,我們認為對英特爾反倒是利多」。

【中央社/舊金山16日綜合外電報導】

全球半導體巨擘英特爾今天宣布退出5G手機數據晶片市場,此舉將讓蘋果公司剩下纏訟2年、今天才達成和解的高通,成為它唯一的手機數據晶片供應商。

蘋果(Apple Inc.)與高通(Qualcomm Inc.)今天表示,雙方同意和解,撤銷全球所有進行中的專利訴訟。兩家公司為了權利金爭議纏訟2年。

英特爾(Intel Corp.)在手機晶片大客戶蘋果宣布將恢復採用高通手機晶片後數小時,宣布退出5G手機晶片市場,並將完成對現有晶片以及個人電腦5G數據晶片的商機評估。

英特爾聲明表示:「公司將繼續遵守對現有客戶現存4G手機數據晶片產品線的承諾,但不預期會在智慧手機市場推出5G數據晶片,包括那些原定2020年推出的5G數據晶片。」

前幾任英特爾執行長為打開手機晶片市場,多年來投入數十億美元,今年1月由財務長內升執行長的史萬(Bob Swan)決定踩剎車。蘋果雖是大咖客戶,英特爾卻仍無法從手機晶片市場中獲利。

史萬表示,最新的5G網路對英特爾來說仍有好商機,但不是在手機市場。

史萬在聲明中說:「我們對5G和網路雲端化相關商機相當振奮,但情況已變得明顯,在手機數據晶片事業中,沒有明確獲利和正報酬的途徑。」

市場分析師早已猜測財務背景出身的史萬上台後,會重新評估旗下表現欠佳的事業。在手機市場出貨超越個人電腦市場,智慧手機日益像個人電腦下,英特爾仍無法切入手機晶片市場。

英特爾把手機併入個人電腦事業前,因為出資補貼試圖拉攏手機和平板製造商而出現數十億美元的虧損。

投資人似乎樂見英特爾的決定,英特爾股價盤後聞訊大漲近4%,來到58.97美元。
作者: jayshen    時間: 2019-5-15 16:57

英特爾晶片爆新漏洞! 蘋果、微軟、Google全中招
2019-05-15 12:14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英特爾及資安研究人員週二表示,在英特爾的處理器中發現1系列新的安全漏洞,這些新漏洞恐難以修復,且與去年找到的問題有關;目前英特爾已經發布了修復漏洞的代碼,不過仍必須透過其他軟體商或製造商來安裝更新。

研究人員將這類攻擊技術命名為「ZombieLoad」,英特爾則稱新發現的安全漏洞為「微架構數據採樣」(MDS);路透報導,這項漏洞可能讓駭客,輕易讀取幾乎所有經過英特爾處理器的數據,但英特爾指出,這種攻擊不易進行,也不曾看過在實驗室外遭到利用。

英特爾指出,今年發布的晶片已包含修復漏洞的代碼,但前幾代的晶片則需要修補,在某些情況下,修補這些安全漏洞可能導致處理效能最多下滑19%。

報導指出,英特爾發布的修復漏洞代碼,仍必須透過其他軟體商或製造商來安裝更新;目前微軟已經透過Patch Tuesday來修復此問題,而蘋果也發布macOS補丁修正,Google也針對Android發布了相關更新,Chrome將會在近期內更新。

去年初,英特爾承認在自家處理器中,發現「熔毀」(Meltdown)和「幽靈」(Spectre)2大資安漏洞,造成股價重挫;當時資安研究人員和英特爾表示,未來可能發現類似的「側通道」(side-channel)漏洞。
作者: quantum    時間: 2019-5-16 13:29

因為工作關係,台積電的電力設備有一些是我交貨的,最近收到專門負責擴廠的大將要回鍋了,台積又要展開大規模擴建計畫,看來開始要絞殺三星了
作者: jayshen    時間: 2019-5-17 15:52

首季半導體廠排名 英特爾重回冠軍 海思年增幅最強擠進前15大
鉅亨網記者蔡宗憲 台北2019/05/17 15:170

IC Insights 公布今年第 1 季前 15 大半導體廠名單,其中英特爾 (INTC-US) 擠掉三星,重回冠軍,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2330-TW) 則維持排名第三,另外華為旗下的 IC 設計廠海思,第 1 季營收也大幅成長,產值達 17.55 億美元,年增 41%,年增幅遠遠領先前 15 大,排名也一舉從去年同期第 25 名,躍昇到第 14 名。

IC Insights 公布前 25 名半導體廠排名,前三名分別是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其後依序是 SK 海力士、美光、博通、高通、德儀、東芝與英飛凌,前 10 名產值至少 22.53 億美元起跳,前 25 大半導體廠產值則達 735.48 億美元,年減 16%,反映整體產業第 1 季的淡季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記憶體產業相關公司,包含三星、海力士、美光,排名都仍在前五大,不過產值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其中三星年減 34%、海力士年減 26、美光也年減 27%,東芝排名第 9,產值也年減 31%,從記憶體廠產值可見,受到 DRAM 價格下滑,加上 NAND FLASH 產業供過於求壓抑價格走勢,產業持續處於修正週期中。

華為旗下的海思,今年第 1 季排名則一舉擠進第 14,產值達 17.55 億美元,年增 41%,是前 15 大半導體廠中,唯二產值成長的廠商,年增幅更遙遙領先前 15 大。

而前 15 大半導體廠中,台廠僅台積電擠進排名,其餘多數都是歐、美日與韓廠。IC Insights 認為,台系手機晶片大廠聯發科 (2454-TW) 第 1 季產值 17.1 億美元,僅差一點就擠進前 15 大,若扣除純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聯發科就可排進第 15 名半導體廠。

IC Insights 指出,去年記憶體與 NAND FLASH 價格高漲,記憶體相關廠商營收上揚,排名也相當亮眼,三星在去年第 2 季擠掉英特爾,稱霸半導體產業,但隨著景氣下滑,加上美中貿易戰延燒,衝擊記憶體價格與需求減少,各廠排名也重新洗牌,英特爾也因此重回冠軍寶座。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19-10-25 07:11

[attach]7645[/attach]
作者: 雜工    時間: 2019-11-25 18:22

英特爾Q3 FLASH營收季增37% 增幅全球之冠
鉅亨網記者魏志豪 台北2019/11/25 18:01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15835


英特爾SSD出貨大增 Q3 NAND Flash營收跳增37.2% 季增幅居全球之冠。(圖:AFP)

研調機構 TrendForce 今 (25) 日出具報告指出,第 3 季 NAND Flash 受惠年底銷售旺季,加上客戶因應美中貿易戰提前拉貨,6 大供應商營收皆出現正成長,其中,英特爾受惠 SSD 出貨大增,帶動營收季增 37.2%,季增幅居 6 大廠之冠,三星則穩坐全球第一;第 4 季隨著市場需求持續回溫,各供應商獲利可望逐步改善。

展望第 4 季,TrebndForce 認為,鎧俠 (舊稱 Toshiba) 四日市廠區跳電事件衝擊後,NAND Flash 合約價止跌反彈,加上旺季市場需求回溫,有助供應商獲利改善。

回顧第 3 季,TrendForce 表示,NAND Flash 除受惠旺季備貨潮,供應商庫存水位也改善,抵銷以價格走跌的壓力,加上合約價跌幅收斂,驅動第三季整體營收季增 10.2%,達 119 億美元。

依第 3 季市占率來看,依序為三星、鎧俠、威騰、美光、英特爾、SK 海力士,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第 3 季市占自第 2 季 8.7%,提高 2.2 個百分點,上升至 10.9%,也擠下 SK 海力士成為市占排名第 5 名。

TrendForce 表示,英特爾第三季受惠於 Enterprise SSD 與 Client SSD 出貨提升,位元出貨量季增逾 50%;另一方面,雖然客戶採用更多新製程以及高容量產品,平均銷售單價仍有超過 10% 的下跌,整體而言,第 3 季記憶體相關營收約 12.9 億美元,較上季大幅成長 37.2%。

SK 海力士則因第 2 季位元出貨大幅成長 40% ,第 3 季位元出貨放緩,季減 1%,但受惠價格穩定及晶圓產品銷售比重下降,平均銷售單價較第 2 季上漲 4%,NAND Flash 營收達 11.46 億美元,季增 3.5%。

此外,TrendForce 指出,鎧俠雖受四日市廠區跳電影響,但受惠旺季需求拉升,與蘋果新機備貨需求帶動,位元出貨仍較第 2 季成長逾 20%,但平均銷售單價下跌約 5%,整體營收僅季增 14.3%,約 22.27 億美元。

產能方面,鎧俠四日市廠區已恢復全線營運,但仍影響今年位元產量成長幅度,低於其他競爭者;在 2020 年規劃方面,岩手縣 K1 廠已在 10 月竣工,預計最快明年上半年提供產出,有助於位元產出的市場占比,回到跳電前水準。

整體而言,三星、鎧俠、威騰、美光、SK 海力士在今年或明年皆有擴增產能的規劃,僅英特爾維持原產能至年底,因此對於第 3 季營收僅差距 1.45 億美元的 SK 海力士,將有機會在今年年底、明年超越英特爾,重返市占第 5 名。


圖片來源: TrendForce 提供。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1-20 13:54

[attach]8540[/attach]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1-24 08:50

[attach]8565[/attach]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7-24 09:20

英特爾7奈米製程延誤六個月 股價盤後暴跌9%

2020-07-24 08:08經濟日報 編譯黃淑玲/綜合外電

英特爾23日表示,7奈米製程研發時程延誤六個月。 路透
英特爾(Intel)財務長George Davis周四(23日)表示,公司新的7奈米晶片技術因為發現「重大瑕疵」必須費時調整,目前落後原訂時程六個月,股價在盤後交易暴跌9%。

路透指出,英特爾過去就曾苦於現行10奈米晶片技術的研發延誤,現在新傳出技術又遇瓶頸,再度打擊營運。英特爾7奈米製程延誤,拉大了台積電領先英特爾的距離,也有讓超微(AMD)和輝達(Nvidia)更具優勢,因為這兩家英特爾的對手現在都委由台積電製造其晶片。超微股價23日盤後交易上漲6%。

英特爾現為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處理器的龍頭,公司營運模式不論是設計或是製造,如今都受到輝達和台積電等廠商的挑戰。

不過英特爾發布的本季(7到9月)財測數字不算差。營收估約為182億美元,優於分析師預期的179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估為1.10美元,則略低於預期的1.14美元。今年全年財務指引更新為營收可達750億美元,優於預期的738.6億美元。

英特爾截至6月底的上季財報,營收197.3億美元,每股盈餘1.23美元,都比市場預期的185.5億美元和1.11美元要好。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7-24 14:47

英特爾委外代工〉晶片頻頻難產 英特爾考慮委外代工
2020/07/24 13:09
鉅亨網編譯張博翔

晶片頻頻難產 英特爾正考慮委外代工(圖:AFP)

英特爾 (INTL-US) 於美國時間週四 (24 日) 公布第 2 季財報,並在法說會中表示, 7 奈米製程良率問題恐使晶片出貨延遲,執行長 Bob Swan 在會中透露,正在考慮將自家晶片移轉給其他代工廠製造的可能性。

之前,英特爾為了追上同業 AMD (AMD-US) ,宣布 2021 年將採用 7 奈米製程追求更高生產性能,然而週四英特爾表示,由於 7 奈米製程的良率仍偏低, 7 奈米 CPU 產品時間表較先前預期大約晚了 6 個月,根據最近數據,較內部目標更是落後 12 個月。

Bob Swan 表示,如果必要時需藉助其他代工廠的製程作為應急,此選項是可被接受的,並補充到,將自製晶片交予其他代工廠代工,可給讓英特爾有較多的選擇性與彈性。

50 年來,英特爾堅持設計與製造一手包辦,然而隨著現今半導體專業分工成常態,代工方面台積電 (2330-TW) 製程領先英特爾,同時對手 AMD 憑藉台積電生產協助加速追趕,英特爾在產業上腹背受敵。

Cowen & Co. 分析師 Matt Ramsay 表示,英特爾的言論暗示著其考慮將訂單委外給台積電,不過,台積電的客戶 AMD,也就是英特爾晶片競爭者,可能會因此表達抗議;此外,Sanford C. Bernstein 分析師 Stacy Rasgon 也提到,現階段台積電產能狀況而言,即使英特爾欲將訂單委外,台積電的產能空間可能也不夠應付這些訂單。

若英特爾最後將訂單委外,意味著英特爾將放棄長年以來製程技術,也將再也無法與台積電抗衡,不過 Bob Swan 表示,委外代工將讓產品進程更有彈性,對英特爾未必是劣勢。

作者: LI阿宏    時間: 2020-7-24 23:13

好公司暴跌,
加碼的好機會來了
作者: Yvens    時間: 2020-7-25 15:36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勝者..也沒有永遠的敗者..
十年前AMD被打成水餃股..一股0.x USD...那時我前公司的RD老闆看完AMD 新款CPU架構後去銀行借了幾百萬買了..(我那老闆在2008年買了一堆30~40的台積...)....今天的AMD..沒有FAB的牽累,用的是最新的半導體製程,全心發展適合多工雲端的CPU架構....
然而INTEL,過去做什麼收什麼.....自己有FAB但是製程落後,前些日子首席架構師也離職...到底還剩什麼呢?
不過,昨天我還是很捧場的撿了一點INTC,希望INTC能振作...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7-25 15:50

AMD股價上下震盪得厲害,
抱得住需要很強信心

[attach]10245[/attach]

作者: liurenjer    時間: 2020-7-27 22:34

只買總資金1%的AMD,就抱得住了。
作者: ranniechen    時間: 2020-7-29 15:34

轉貼來自
7 奈米延遲、外包台積電,英特爾到底怎麼了?

大家都在問英特爾到底怎麼了?  其實不論7nm delay或是外包台積電都不是新聞, 都是早就在進行中的事, 只是第一次這樣公開宣布, 把外面的人嚇了一跳, 裡面的人則是見怪不怪.
還在intel的時候, 是在product team, 但因為工作的關係常有機會跟製程的team打交道, 有事沒事就會互相聊聊八卦. Intel的TMG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Group) 是一個很封閉的軍事化組織, 自成一國, 紀律嚴明, 但裡面的人累得像狗一樣, 流動率也很高. TMG大到不能倒, 歷屆CEO都不敢動它的主意, 所以TMG的頭頭就像地方軍閥一樣. 一直到2018年被Murthy趕走之前, Sohail就是TMG的老大, 他手下的大將們就會輪流擔任每一代製程的負責人, 例如22nm的主管就是Kaizad.
TMG一直以來都保持製程領先, 2012年22nm領先群雄, 從沒把tsmc/samsung放在眼裡. Kaizad立下大功, 平安下莊. 在這個時間點, CPU還基本上維持Tick-Tock規律(一次改架構, 一次改製程). 還記得那幾年台積電常來Oregon招人, 三不五時收到HR的linkedin訊息, 有時還包下飯店的宴客廳請人吃免費晚餐, 順便問問要不要回台灣發展.
2014上半年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14nm的CPU該出來了卻沒出來, 導致22nm的CPU變成了Tick-Tock-Tock. 負責14nm的TMG的負責人是Sanjay, 2015就被趕走了, 可見當一代製程的主管也是個高風險高報酬的職業, 成了就榮升VP/Fellow, 敗了就捲鋪蓋走人. 現在回頭看, 這其實是很好的制度.
2014下半年, 14nm Broadwell終於出了, 但也從那時開始, delay變成了常態. Tick-Tock變成Tick-Tock-Tock-Tock-Tock. 到現在也沒人有在提Tick-Tock了, 只知道TikTok.
這是為什麼呢? 話說22nm平安下莊的Kaizad又扛起了10nm的大旗. 但這次沒上次那麼順利了. Intel一向對於電晶體密度(transistor density) 有一種近乎癡迷的執著. 1mm^2面積裡能塞幾個transistor, 這個數字越高越好, 簡報上的MTr/mm^2就是要show一條漂亮的直線, 分析師不管提什麼問題, 說tsmc做這個Samsung做這個, Intel一慣動作就是拿density出來打臉.  在早期這也合理的.  但是隨著製程越縮越小, 很多以前不用考慮的問題都跑出來了. 線寬越來越小, 間距越來越短, 就算你能做到M1-M4超細超近, 但你能真的拿來route嗎? 速度受影響之後還是要拉高到高層金屬, 那你的宣稱的density的好處又能真正拿到多少?  
總之, 10nm一開始的規格訂得太aggressive. TMG的人拼死拼活日夜加班也達不到良率. 那你說當初訂規格為什麼不跟design team商量, 別作繭自縛一昧追求density, 先出來再說, 反正大家最後的目標就是出一顆好的CPU, 這就回到了前面說的TMG的老大心態. TMG做出來的製程, CPU設計部門就是只有吞下去的一條路, design rule太複雜? 甘我什麼事, 請自己解決. CPU部門只好各種各樣的疊床架屋的flow來解決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 開發時程也被拖累, 也慢慢變成了一個不是人待的地方, 只剩下拿H1B簽證的員工死撐著, 這是後話了. CPU team這樣久了Tock(架構)也沒力氣搞了, 甚至本來Oregon跟以色列有一個自己的CPU架構小tick-tock, 後來也全部由以色列來做了. 所以大樓之將傾, 都是從一根柱子的崩塌開始的.
另外一說, 關於10nm的density規格, TMG也不是沒有聽product team的意見, 但是只有圖形處理Graphic team (GT)有時間搞一些PPA的研究, 然後反饋給TMG. Graphic本來就比較不重視速度, 而是重視density, 所以GT和TMG一拍即合, 一搭一唱, 各取所需.
就在無限的14nm Tick-Tock-Tock-Tock-... 回音中, 10nm良率龜速的往上爬. Kaizad倒是位子坐得穩, 畢竟除了他之外, 其他人來壓不住陣腳只會更糟, CPU team人跑掉太多, 所以design也是落後. 同一時間7nm輪到台灣之光Chia-Hong上陣扛大旗. 看了10nm的例子, 7nm決定要對自己好一點, 放寬一點規格, 但是又忍不住要挑戰gate-all-around (GAA) FET. 這是一個和當初FinFET一樣的劃時代的新突破. 台積電試過了但還沒實際用在目前主流製程, 先走了EUV路線, Samsung看過了, 也先放一旁. Intel有著製程王者的堅持和驕傲,  非要挑戰這條路, 搞到最後放棄了. 7nm現在只好化繁為簡, 只能爭取越快出來越好, 先祝福台灣之光可以平安下莊.
寫了這麼多, 還沒寫到找TSMC代工的部分, 那又可以寫一大篇了
作者: ranniechen    時間: 2020-7-29 15:39

轉貼來自
7 奈米延遲、外包台積電,英特爾到底怎麼了?

Intel 到底怎麼了?  Part 2
Intel為什麼會找上台積電代工?  這不是一個突然的決定, 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先說清楚, 找台積電代工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當初買進來的單位(像英飛凌無線部門) 本來就有一些採用較舊的台積電28nm製程的RF電路, 這種純粹屬於計畫需要, 沒有必要為了轉單而轉單.
而另外一種情況才是Intel本身造成的問題. 要知道產能的規劃是長期的, 環環相扣, 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對未來造成影響 - 建廠, 備料, 培訓人員, 調整機台, 等T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把製程配方調出來了, 開始小量試產, 一邊調整良率, 另一方面design team提早一兩年開始設計, 最後在雙方約定好的時間, 設計團隊把藍圖交給晶圓廠, 開始一層一層的光罩慢慢做, 幾週後生產, 封裝, 測試, 然後交貨.
理想的狀況下, Intel 10nm製程開發順暢, 14nm廠一邊量產, 10nm廠一邊慢慢熱身準備就緒, 等到良率達標, 可以開始接大單了, design team在10nm上也差不多設計好了, 然後10nm大門一開, 誰先上? GT先上, 因為GT (Graphic) 圖形處理的架構比較一致, 設計週期比較短, 可以比較快擠出設計藍圖. 然後CPU老大, Server老二陸續進去, 然後10nm產量持續增加, 14nm慢慢騰出產能. 接下來呢?
要知道 Intel 10萬大軍扣掉TMG/CPU/Server, 還有很多鬆散的外圍組織也需要晶片. 這些單位很多都是前CEO BK揮霍老本買進來的敗家收藏, 像是原本還算有點名氣但逐漸被人遺忘的FPGA公司Altera (改名PSG), 為了重返手機市場榮耀買進來的英飛凌無線部門(改名iCDG), 趕流行被當冤大頭買貴了的人工智慧Nervana(改名AIPG), 自動駕駛Mobileye. 扣掉這些大型裝飾, 還有一些基礎IP, IO, 記憶體, 還有小號CPU Atom. 最後就是一些量不大, 一台公車(MPW Shuttle)就可以打發的單位, 像是純做研究/發paper/出新聞稿的Intel Labs, 幫TMG做測試晶片的AD (Advanced Design). 總之, 山頭林立, 無奇不有.
更有甚者, 還有一些不知什麼原因默默地在Intel裡載浮載沉討生活的浪人group, 我認識的一位業內老前輩統稱這些group是後娘養的, 沒人疼的孩子. 這些浪人group其實曾經也是有頭有臉隸屬於正規組織的, 但是這些正規組織被解散了 (像英特爾一時興起的晶圓代工, Intel Custom Foundry), 設計部門的頭目為了手下武士的生計, 只好在Intel裡面幫人打工, 譬如Server部門要做什麼記憶體控制IC, 人手不夠, 就暫時讓浪人group來接這個活. 如果面臨太多競爭, 像是遇到印度班加洛用人海戰術又愛誇口一切沒問題把活搶走了, 或是遇到馬來西亞濱城幹起活來不要命的華人工程師, 那只能摸摸鼻子, 去接一些別人撿剩的朝不保夕的活, 像是幫大陸的中興ZTE做chip, 每天看著川普的臉色等著project被cancel. 看過動物星球頻道的就知道飢餓的時候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 Intel內部就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總之, 這些各式各樣的單位, 就按照對公司的獲利貢獻的重要程度, 來決定要不要排進去10nm或繼續用14nm的多餘產能.
結果世事難料, 10nm難產, Fab空轉, 最重要的CPU/Server/GT怎麼辦? 只好繼續佔用14nm的產能. 最慘的情況來了, TMG裡面負責製程研發的單位是TD(technology development). TD本來就處在人人過勞的極限狀態, 以前14nm弄好了, 主力就移師10nm, 留下一小批人力維護14nm, 然後再分出一小隊精銳先鋒去7nm. 現在14nm要繼續搞, 還要搞14nm+, 14nm++, 14nm+++(所謂的擠牙膏), 那分給10nm人數就少了, 7nm就更少了. 硬生生地就讓自己越陷越深. 所以說一步錯, 步步錯.
現在14nm產能都給了公司的命脈CPU/Server, 那其他剩下的單位怎麼辦? 日子還是要過, IC還是要出貨, 為了求生路, 大家就紛紛發難, 勢力相對大一點的iCDG就跳出來說, 我們在英飛凌時代就是用台積電, 合作愉快, 讓我們繼續用吧. AIPG說我們的AI chip不能等, 有多少的data等著我們train, Nvidia都甩過我們好幾條街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最好的製程, 沒有Intel 10nm就給我TSMC 7nm. 竟然連一些幫Server系統做周邊chip的小咖說話都大聲起來, 不給我們出去, Server也出不了貨, 大家要死一起死!
到了這種地步, Intel高層有任何選擇嗎?  開放到TSMC下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解決方法. Intel身為一家上市公司, 對股東有盈利的義務, 但盈利不代表一定要靠自己生產晶片, 就像Jordan打籃球再神也不能只靠自己得分, 有時候關鍵時刻也要分球給Steve Kerr (結果多年後金州勇士隊就在他的教導下崛起了).
至於Intel開始到TSMC下單之後對本身公司體質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 還有CPU的project怎麼也開始用起TSMC了, 下回分解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7-29 23:59

INTC把產品外包給台積電,
對INTC是轉機而非危機,股價反應太過了

作者: frank_hsu_5688    時間: 2020-8-6 22:28

先外包 TSMC 解決燃眉之急 , 然後再重整內部 , 這樣  Intel 再回升的機率應該是非常之高.
作者: 雜工    時間: 2020-8-20 11:00

股價好便宜!英特爾精打細算 宣布10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2020/08/20 08:16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17364


股價好便宜!英特爾宣布100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圖片:AFP)


英特爾週三 (19 日) 宣布,鑒於自家股價過低,英特爾正簽署加速股票回購 (ASR) 協議,計畫回購 100 億美元的自家股票。

英特爾執行長史旺 (Bob Swan) 提到:「我們在 2020 年上半年取得創紀錄的財報表現,並提高全年財測… 儘管宏觀經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但英特爾目前股價遠低於我們內部的估值,我們認為對目前回購抱以謹慎的態度。」

由於良率問題嚴重卡關,處理器龍頭英特爾上月宣布自家 7 奈米製程延宕半年,自此股價持續承受壓力,週三股價收跌 0.66% 至每股 48.33 美元,接近 52 週低點,受庫藏股消息激勵,英特爾盤後股價飛漲逾 3.6%。



英特爾去年 10 月宣布未來 15 至 18 個月內,將回購 200 億美元的股票,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該公司去年第四季迄今僅回購 76 億美元的股票。


英特爾預計本輪加速股票回購計畫實施後,英特爾將總共回購約 176 億美元的股票。

英特爾稱,2020 年上半年強勁的運營業績打造了健康的現金流,該公司將利用現有現金流作為回購金,並預計在市場穩定之際再來完成剩餘的 24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8-20 11:02

100億美金占市值5%不到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9-3 09:36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20478

劍指AMD!英特爾正式發表 10 奈米 Tiger Lake 處理器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2020/09/03 07:43

Tag英特爾處理器晶片Core-iTiger Lake10 奈米
週三 (2 日) 英特爾正式發表第 11 代 Core-i 處理器,代號為 Tiger Lake,採用 10 奈米 SuperFin 製程,內建自行研發的 Intel Iris Xe 繪圖晶片,功耗更低、運算速度更快,重申其筆電霸主地位。

英特爾週三推出 9 款新的第 11 代 Core-i 處理器,最高效能為 Core i7-1185G7,基本頻率為 3GHz,最大超頻達 4.8Ghz。

英特爾宣稱 Tiger Lake 處理器是地表輕薄筆電的最佳處理器,可讓遊戲與直播串流提高 2 倍以上、影音創作速度提高 2.7 倍、辦公室生產力揚升 20% 以上。

Tiger Lake 處理器採用 Willow Cove CPU 和內建更強繪圖核心 Intel Iris Xe,強化顯示、AI 與遊戲體驗,效能超越同級市場 90% 獨立顯示卡。
Tiger Lake 處理器還整合 Thunderbolt 4 與 Intel Wi-Fi 6 (Gig+) 讓性能與電池續航力方面都有大幅的提升。

英特爾發布實際操作比較測評,與勁敵 AMD 4800U 相比,第 11 代 Tiger Lake 處理器的照片編輯速度最高快了 2.7 倍,影片輸出速度快了近 1 倍。遊戲效能的影片流暢度表現更佳,每秒幀數 (FPS) 達 57,優於 AMD 4800U (FPS 達 33)。

英特爾還啟用全新的品牌標誌設計,整裝換上新 LOGO。另外還推出全新 Evo 平台認證,以滿足多項嚴格的工作使用需求,有意扭轉消費者對電池壽命、反應不佳的看法。

三星、戴爾、宏碁、華碩、HP、聯想、LG、微星等多家筆電品牌,計畫將推出 150 餘款搭載英特爾第 11 代 Core-i 處理器的筆電。

受此消息影響,英特爾 (INTC-US) 上漲 2.87% 至每股 52.25 美元。AMD (AMD-US) 應聲下跌 2.13% 至每股 90.22 美元。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9-3 09:47

二家獲利相差70倍

[attach]10547[/attach]

[attach]10548[/attach]

作者: ptteng01    時間: 2020-9-23 15:11

這是一個不錯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ADZo73yrq4

我是認為 這就好比:
Apple vs. Andriod
Tesla vs. Waymo
Intel vs. ARM

就是 Value vs. Volume, 都會共存 服務不同的客層及市場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11-30 20:34

[attach]11341[/attach]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11-30 20:38

蘋果ARM架構的M1晶片比x86快了好幾倍,
INTC前景不妙


作者: Yvens    時間: 2020-11-30 22:05

如果INTC縮減或砍掉自家晶圓廠...不要一直DELAY新技術導入...那護城河還守得住...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0-12-19 06:56

英特爾分手潮!微軟也打算為 Surface 筆電造自家晶片

好里佳在,我跑了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0-12-19 07:48

哎啊,只跑了一半,我一支腿還未抽離。
作者: paulyung99    時間: 2020-12-19 08:05

好里佳在,我跑了
mikeon88 發表於 2020-12-19 06:56


https://www.microsoft.com/zh-tw/ ... activetab=processor

目前 surface pro x 已經沒有用 intel, 改用高通的 CPU 但掛上 microsoft 的名字
作者: nseming    時間: 2020-12-19 09:10

還好有跟上Mike的腳步,我也溜了!小賺26.5美元。
作者: baggiotsai    時間: 2020-12-19 11:19

正在用 M1 晶片MacbookAir 上討論區,順暢~
就差 盈再表在家裡桌機pc跑,或者用網路版盈再表
作者: Benny    時間: 2020-12-19 15:55

很感謝Mike的提醒,能在前幾天出脫,小賺149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1-3-3 20:04

Intel 被判專利侵權,需賠償 21.8 億美元

因為兩項已經有十來年歷史的老專利,Intel 被判了 21.8 億美元的賠償。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德州聯邦法院日前做出裁決,稱 Intel 侵犯了 VLSI LLC 名下兩款跟晶片時脈及電壓有關的專利。法官要求 Intel 給出高達 21.8 億美元的賠償,對此 Intel「非常不服」並已確定上訴,而且稱自己有「信心推翻原判」。
作者: salmon    時間: 2021-8-3 10:40

Intel竟然有今天....這世界變化太快
===============================================
https://tw.news.yahoo.com/%E5%85 ... 8%BE-223000820.html
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換人 1億美元差距三星擠下英特爾

胡華勝
2021年8月3日 週二 上午6:30·2 分鐘 (閱讀時間)

三星4-6月財季營收以197億美元領先英特爾。(圖/三星)

雖然英特爾(Intel)才信誓旦旦要拿回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龍頭殊榮,但根據最新的財報數字,三星電子(Samsung)以1億美元營收超越了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製造商。

在美國4-6月財季中,三星電子以22.74兆韓元(約197億美元)數字超越英特爾的196億美元,甚至,若是剔除英特爾同意出售的一個業務部門貢獻,則當季收入只剩下185億美元。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英特爾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在絕大部分時間一直保持銷售額領先,只有在2017年和2018年儲存晶片營業額大幅增長時,兩度讓位給三星。

根據英特爾新任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最新的領導方針,英特爾將推動先進製程的布局戰略,預計在4年內重新站上全球晶片龍頭的位置,甚至包括晶圓代工業務,而這項計畫將大幅堆高成本支出,目前已經看到對亞利桑那州兩個工廠的200多億美元投資及新墨西哥州的工廠進行擴建的35億美元投資。

相較於競爭對手台積電及三星,這兩家企業在先進製程的投資都超過千億美元,可以預見這場高科技的半導體戰爭也是一場資本戰。以一台EUV(極紫外光光刻機)造價1.5億美元,一座12吋先進製程晶圓廠總造價達到200億美元來看,目前全球也只有這3家公司有能力出手。

根據市場研究機集邦科技(TrendForce)公告的第一季數據顯示,台積電目前是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占有全球55%的市場,而第二名的三星也占有17%。另外,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統計,今年的全球半導體收入預計將增長12.5%,來到5,220億美元規模,當前的全球性使晶片短缺,讓製造商不僅拿到大量的訂單,甚至更取得了定價權。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1-8-3 12:58

Intel在前幾年並不是很重視技術的發展,甚至用了財務出身的人當了執行長, 通常科技業領導者換了非科技專長的CEO就會開始以成本導向和當下開發利潤 決定要投入的資源, 但是很多創新是需要燒一陣子資金的, 在短期報酬不好的狀況下, 這些案子和相關人員會被砍掉, intel搞了一陣子後發現開始要繳智商稅, 製程上輸給TSMC, 行動裝置一直打不贏ARM陣營, x86 CPU被AMD追上, 現在又重新用上技術長出身的CEO.

AMD早些年也是有這症狀, 但是換了理科出身CEO 蘇姿豐, 開始重視科學和技術的管理, 在CPU市佔率已經急起直追.

我觀察高度競爭的科技業只要是換了財務出身的管理者就準備開始要走下坡....
作者: JUST4$    時間: 2021-12-9 17:00

https://fund.megabank.com.tw/w/U ... 2&b=title_ann06
同學桑手上還有INTC 嗎? 收購價@63,複委託通知非公開收購為mind-tender offer不受sec 監管及保護。
想請教:  具體的風險是指哪些??
作者: salmon    時間: 2021-12-10 09:04

賣掉就沒風險了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2-2-16 11:14

英特爾砸54億美元 併購高塔半導體

04:10 2022/02/16 中國時報 吳靜君
英特爾昨日宣布,以每股53美元,共計54億美元(約新台幣1520億元)收購以色列晶圓代工廠高塔半導體(Tower Semiconductor),引起外界不免替台積電擔心,英特爾正砸錢拓展製造業務。台經院產業資料研究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表示,可以看出英特爾的野心,併購高塔確實具有互補作用,不過對於擴張市占率效益應該有限。

英特爾宣布,以每股53每元、54億美元收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公司,市場解讀,此舉將有助於英特爾推進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發展計畫,並且滿足不斷成長的半導體需求,重返晶圓代工業務的企圖心很強,除先前發表IDM2.0相關規畫、重新布建製程技術,日前也推出晶圓代工服務加速器,建構一個全方位的生態系聯盟,根本是劍指台積電,要重返榮耀。

劉佩真表示,英特爾近期併購策略積極,雖先前有意併購格羅方德(又稱格芯)失利,這次再宣布收告高塔半導體,足以看出英特爾的野心。

高塔目前以類比IC代工業務為主,小部分分離式元件,製程技術則以0.18微米為主,另有0.11微米及65奈米,所生產的晶片用於消費性產品、醫療、工業設備,生產設備位於以色列、美國和日本。劉佩真指出,高塔以成熟製程為主,目前市占率1.4%,在全球排名大約第9,與英特爾整併確實有互補作用。

不過,高塔的市占不算太高、排名還在台灣企業如聯電、世界先進、以及大陸的中芯半導體等企業之後,整併後晶圓代工市占率變化不會太大。

Intel


Tower Semiconductor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2-2-16 13:00

53美金一股,買貴了。
想喝牛奶,買頭牛?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2-16 13:25

回復 49# 阿宏
價錢對Intel應該不是重點,雖然市場排名不變,但是慢慢用合併的方式來擴大版圖的企圖應該還是很明顯
美國從去年開始就積極想要拿回半導體製造的龍頭,短時間應該在技術上與台積電還是有一段距離,甚至如果在晶圓代工上的毛利率應該也無法比上台積電,所以用併購來擴大Intel半導體產能可能最快
當然,如果有機會,Intel一定是很想買下台積電的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2-2-16 15:51

個人看法,
INTEL 若真買下台積,
對兩者亦非最佳解。

設計管理與製程管理,
在以前一家獨大時,當作是一件事;
現在專業分工,是兩件事,
做自身擅長的事較具優勢,
而非一手包辦。

廿多年前,學生時期組裝PC,
總指名要INTEL的CPU,不選AMD,現在....

留下的那分INTC持股是情感,
不算投資。
大叔的碎念,時代的眼淚。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2-16 16:18

這才是Intel最該擔心的事


[attach]13037[/attach]
作者: 阿宏    時間: 2022-2-16 16:26

目屎已經忍不~住~滴落...來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2-16 16:34

一條龍有一條龍的好處,Turnkey solution有turnkey的好處,分工也有分工的好處
IDM廠一向都是從設計到生產都一手包辦,不過在這個時代是不是還是合宜,這就交給時間去證明了

我手上的INTC前陣子出掉了,以前也是認為INTC就是永遠的龍頭,INTC跟AMD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但是從沒想到現在連INTC也動搖了。

不過我對INTC並沒有很悲觀,我覺得美國的財力物力還是會全力扶植INTC, 因為這是美國在半導體上的榮耀,美國不會輕易放棄,所以接下來就會是不斷的人力物力投資以及併購。再加上半導體的軟硬體也幾乎都掌握在美國手上,INTC不會退出市場,三分天下的時代來臨了。等時間到來,我應該又會把INTC給買回來。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2-16 17:22

Intel 應該把晶圓代工業務分割 賣給三星 再把產品製造丟給台積電和三星去競爭報價, 台灣的晶圓代工優勢是便宜的水電和高素質好管理的員工與企業低稅, 假設台積電要按照美國的法規(勞工法規 安全衛生管理 稅務與福利)在美國設廠, 獲利未必會比台灣台積電好, 美國的製造業只要和亞洲相關企業業務重疊 如果品質和效能沒比較好的話是穩死的, 應該要把低附加價值的業務賣給亞洲公司, 培養第二供應商讓彼此去競爭, 自身專心發展設計和專利, 跟亞洲公司搶代工做是死路一條.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2-16 17:46

美國還在設法打造"美國製造"的美夢
半導體是如此,電動車也是如此
不過半導體製造真的不是美國的強項,只是這個Intel包袱究竟還能背多久,不得而知

台積在美國跟日本設廠,毛利一定很低,因為operation cost太高,不過產能占比不高,也許對台積的影響不至於太大
作者: 小鳥    時間: 2022-2-17 21:56

Intel如果要把晶圓製造業務分割,出價太高沒人要,出價太低又太吃虧,獨立出去又會立刻死掉,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扶植他 轉型晶圓代工讓賣相更好,並不一定要贏過台機或三星
作者: Lanny    時間: 2022-2-17 22:37

美國基於國防安全考量 不可能把晶圓代工製造都委外,一定會扶持1-2家廠商起來
作者: paulyung99    時間: 2022-2-17 22:52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設計與製作一定要切開, 才能加快速度, 否則校長兼撞鐘, 只會累死自己, 以前 intel 沒有人跟他拚, 所以他可以按自己的時程發表產品, 但 AMD 改變作法,設計與製作分開, 這樣就可以用多線進行設計。 只能說intel 再不改,就真的只能讓自己的技術跟不上.其實, APPLE 也是一個例子,國內很多公司也都這樣做了
作者: LeifJi    時間: 2022-2-18 07:49

我覺得這個就是資本主義.
美國過去幾年最好賺最有前景的是軟體業, 有選擇的人自然會有往軟體走的趨勢.
美國未來 IC design 人的強度自然會有往下走的可能. 以我狹隘的視野所見, 未來幾年這趨勢可能會很兇猛.
作者: costarica    時間: 2022-2-23 08:39

昨天INTC買在44.7,希望Intel能夠再站起來!!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3-3 14:38

拜登的國情咨文President Biden’s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
https://www.whitehouse.gov/state-of-the-union-2022/

Intel’s CEO, Pat Gelsinger, who is here tonight — and I don’t know where Pat is. Pat? There you go, Pat. Stand up. Pat came to see me, and he told me they’re ready to increase their investment from $20 billion to $100 billion.

Intel真的卯起來要跟台積拚輸贏了,不過不拚也真的不行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5:32

我比較關心的是台積電製程的極限在哪裡?
幾埃米?
台積電會不會跟Intel和三星一樣到某個門檻就上不去?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3-3 16:07

老師問到了全世界都沒人能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了
半導體從約1970一直已來到目前為止大致還遵循著莫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當然這個莫爾是Intel的創始人

過往有非常多人的學術文章跟報導都說莫爾定律到了瓶頸,無論是設備商的瓶頸,或是電晶體內的可活動的電子數量已經不足,但是靠著強大的半導體設備,至少到目前為止半導體的發展仍然在莫爾定律的路上。
至於瓶頸會發生在甚麼時候,答案不知道,但是應該可以先猜在2025年前可能應該還不會發生,畢竟各家都已經喊到2nm的製程在2025年量產,也許是他們真的還能看的到前方的路。但是2nm之後的路呢?

那個時候預期半導體設備已經是天價中的天價,到那個時候究竟誰勝出而誰被市場淘汰,只能等時間到來了。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6:13

謝謝Rickie桑指導,業內專家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3 16:36

矽材料的原子直徑是0.22nm, 所以0.22nm是物理理論極限, 做到2nm還有功能的話大約是容納8~9顆矽原子, 但是要逼近物理極限需要將原子一顆一顆排好, 要用MBE(分子束磊晶), IBM以前有成功過但是原子一顆一顆排 製造速度很慢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6:41

謝謝Victor桑指導,巴班同學有來自行業的專家

所以2nm以下即可能遇到瓶頸?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3 16:49

https://news.xfastest.com/tsmc/94741/tsmc-1nm-progress/
台積電 1nm 以下製程取得重大突破,已發表於 Nature

看來1nm還不是問題.......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3 17:11

雖然我不在半導體公司上班, 但是我猜測極限是兩顆原子的距離是0.44nm,因為原子單顆單顆排在一起就跟珍珠串一樣每顆原子只有頭尾相連兩個接觸面, 彼此的鍵結能力不足, 如果是兩串珍珠並排弄在一起, 至少三個面彼此鍵結.

電晶體Gate(閘極)區做太小會有產品耐用度的問題, 遇到靜電 IC容易被擊穿, 所以車用軍用需要耐操的產品都是用成熟製程.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7:20

謝謝Victor桑教導
深深覺得在巴班討論區比看任何雜誌有用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3 17:24

產業分析要寫得好的作者必須要有工程背景再去念商研所的寫出來比較像樣, 但是有這實力的人不會去雜誌社, 薪水給不起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7:32

所以台積電可以領先至少10年?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3-3 17:55

對此我個人是比較採取開放態度
畢竟台積+台大+麻省理工學院的1nm仍然只是實驗室研發出來的結果而已
IBM+Samsung也有提出垂直堆疊電晶體可以突破1nm限制
Intel砸大錢也是喊著要做1nm
而最後還是得在能不能量產以及量產的時程上拚死活
台積要能夠撐十年的拳王甚至是更久並不簡單,在目前看來其實大家在技術上並還沒有絕對性的領先優勢。
但是除了製程技術之外,台積最重要的強項是晶圓代工,這個倒是比較不容易在市場上被超越的。即使製程技術被超越,台積在先進製程上的產能應該是各家望塵莫及的。(這裡我主要是針對邏輯晶圓產能,記憶體晶圓產能還是三星最大)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3-3 18:00

謝謝Rickie桑教導
巴班討論區是世上投資論壇水準最高的
作者: Curry    時間: 2022-3-3 18:57

感謝victoryds桑及Rickie桑指導
作者: WadeLee6    時間: 2022-3-5 11:30

另一個台積能夠持續維持領先的原因是不是也和他的供應商管理有關....
三星會扶植自己的集團公司,英特爾把供應商當供應商....但台積比較像是夥伴關係。(當然砍價也不手軟)
不過供應商不用擔心被他的集團公司搶走生意(日商對台積和對三星態度不同)
還有台積的商業模式是服務,而非純製造,這個是三星和英特爾不容易改變的文化

如果不對的地方,請各位指教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7 09:53

所以台積電可以領先至少10年?
mikeon88 發表於 2022-3-3 17:32



我覺得科技業很難預估, 十年前我也不覺得intel 和高通會遇到困難.  雖然我在電子業工作, 但是一股科技股我都沒買.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3-7 10:10

科技業有些特性不同於傳統產業

1. 變化快速難預估
2. 產品成功大賺, 不成功不會是打平而已, 都是暴虧
3. 少數關鍵研發人物直接影響公司營收, 一但keyman被挖走公司會陷入低谷
例如: Jim Keller這號人物, 60幾歲只幹工程師不做管理職, 但是是公司核心
https://news.xfastest.com/others/95498/amd-zen-jim-keller/
4. 過去成功的經驗會是未來失敗的基石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7-29 19:49

https://technews.tw/2022/07/29/i ... arnings-disappoint/

英特爾指出,第二季營收為 153.21 億美元,較 2021 年同期下滑 22%,也低於市場預期 179.2 億美元。本季淨虧損 4.54 億美元,較 2021 年同期下滑達 109%。毛利率由第一季的 50.4%,下滑至 36.5%。每股 EPS 為虧損 0.11 美元…….

EPS是負的⋯⋯
作者: Curry    時間: 2022-7-29 19:55

當年的晶片龍頭,今天竟然落得如此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7-29 20:03

這一波景氣循環股往下修正,
幅度會很深,時間很長。
去年怎麼風光明年就怎麼悽慘,
因為產能擴增太大
貨櫃輪、二線晶圓廠聯電、力積,......要特別小心

別看到盈再表便宜就急著買進。


作者: 王聿媃    時間: 2022-7-29 20:24

回復 81# mikeon88


感謝MIKE大提醒,我的投資人念念不忘要我留些資金買台股的電子股...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7-31 12:26

之前我看Discovery介紹台灣遠洋捕魚的紀錄片, 捕魚其實是大進大出的行業, 運氣好遇到兩三個魚群就爆倉, 運氣不好把油開到乾了也沒抓到魚, 但是船員的薪水, 船隻保養支出都是照付, 常常大賺或是大賠, 況且這都還是船上有先進的魚探機的情況下.

投資電子業其實和捕魚的風險也差不多, 很多不在科技業上班的人都對這行有太多幻想, 其實站在股東來看科技業沒比較高尚.
作者: mikeon88    時間: 2022-7-31 12:44

我不分產業,只考慮會不會變,GDP/油價
作者: 王聿媃    時間: 2022-7-31 13:45

回復 83# victoryds
我家人,在這個討論主題的公司上班20多年,堪稱電子業達人,他曾上過MIKE大的課…,但他早忘了,前陣子大跌,他家氣氛不太好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對該產業很瞭解,也不一定會買該產業的股票,專注看錢線X%,眼光不會長遠。

因為他很瞭解電子業,所以專買電子股。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7-31 14:00

常上這討論區的朋友看著Mike指導比較不會陷入這種迷思,有些巴菲特神功只練一半的,三不五時我都想提醒ㄧ下
作者: JUST4$    時間: 2022-10-4 11:08

INTEL 全面退出記憶體市場
https://ctee.com.tw/news/tech/729415.html
作者: Rickie    時間: 2022-10-4 17:23

以前一直都把INTC當作是一個半導體的信仰,如今這個信仰一個接著一個面臨各界的挑戰,再也不是不可侵犯的一個存在了。

我一向認為沒有永遠的好學生,INTC也是,3M也是,活得夠久就能夠看到不少的一代拳王曾經叱岔風雲。隨著時代的變遷,彈性的汰弱留強修剪果樹。
作者: victoryds    時間: 2022-10-5 11:14

回復 88# Rickie

intc在我眼中有犯下一些錯誤:
1. 非X86 pc的應用比例太低
2. 出售Flash業務給SK-hynix
3. 晶圓製造能量不足應該外包但是又想搶代工
4. 顯示晶片一直做不起來
5. 移動裝置CPU一直做不起來
6. 任用非技術人員當CEO
7. 在公司內部硬是推動男女性別比例人數平等政策 (女生念理工的比例本來就少了, 推這政策找來的女性員工能力真的勝任嗎?)




歡迎光臨 巴菲特班 洪瑞泰 (Michael On) (http://www.mikeon88.imotor.com/) Powered by Discuz! 7.2